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深情地吟诵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这首诗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庭情结,并深刻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庭既是文明人类自我生产和繁衍的母体,也是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细胞,还是人类生命个体与社会组织生活之间的关键纽带,因而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家庭文化,家教和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家教和风气。家教好不好,家风正不正,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繁荣兴衰,而且还关乎社会风气和民族命运。
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特别重视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围绕家和家族产生了家谱、家训、家教、家学、家风,甚至“家政”(朱熹语)诸义。东晋名相谢安经常召集族中子弟谈天论地,一次他问子侄们《诗经》中哪一句最好,侄子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谢安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訏谟定命,远猷辰告”的意境才深远。这番对话看似讨论古书,实为以此教育子弟不应以个人情感为是,而应以天下大计为怀。这种把传播知识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谢安将世代相承的道德操守融化为家教的文化底色,因而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赞其“门风优美”。
家风既然如此重要,家教、家训文本就应运而生。从汉代到明清,以《孔子家语》《颜氏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为代表的家教、家训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其中《颜氏家训》因其立意高远、内容广博、笔法生动、寓理于情而影响更为深远。明代著名的启蒙教育家王三聘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可谓实至名归。《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朝,为颜之推所作。他写作《颜氏家训》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子孙恪守道德、传承礼仪、修养学识,保持其门风、传承其家学,故而书中不仅涉及立身处世之道,而且还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学、经学、史学与音韵训诂之学等多有介绍,可称是一部家教的百科全书。颜氏后人没有辜负先祖的教诲,他们多以其突出的品德与才学流芳百世,著名者就有唐代的学者颜师古、书法家颜勤礼与颜真卿,其中尤以颜真卿为最。
近读古籍,还看到两则宋朝名臣的家训,可谓言简意赅,如明镜悬梁,读来颇受启迪。一则是包拯家训,正文仅37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其下押字又14:“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包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作过监察御史,公正廉洁、执法不阿,民间有“青天”之誉。这则家训前后51字,字字铿锵,殷殷可鉴。包拯的家训不仅是他光彩人格和凛然正气的体现,而且也给后人留下判断忠与奸、孝与逆的一个根本标尺,即是否克己守法,是否清正廉洁,这不仅对子孙,亦对后世官吏有垂范警示之鉴。另一则是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所著《资治通鉴》影响后世已近千年。上文是他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教育儿子要以俭素为要,不要以奢靡为荣,可谓切中时弊,令人信服。两则家训,一则讲清廉自守,一则讲勤俭持家,可谓修身治家的宝典,也是重要的治国理政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
古人在家教、家风方面,不只是以言立训、刻铭记训,而是身体力行,以自身模范行动影响后人。《宋史》中对范仲淹有这样的记载:“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如此以俭养身,如此褒奖人才,正好做了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妙注脚。这种节操言行,使他的儿子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其四子皆节财爱民,办事公正。其中范纯仁,“自布衣至宰相,廉洁如一”,生活上继承了清廉俭朴的家风。《宋史》中还记载了一个叫唐璘的官员,官至监察御史。初接朝廷委任时仓惶躲避,不敢去朝廷接受任命。“母曰:‘人言此官好,汝何得忧乎?’璘曰:‘此官须为朝廷争是非,一拂上意或迕权贵,恐重为大人(父母)累,何得不忧?’母曰:‘尔第尽言,吾有尔兄在,勿忧。’”唐璘的母亲鼓励并支持其子“尽言”,忠于谏官职守。后来,唐璘在监察御史任上,果然“尽言无隐”。《宋史》因此评价他:“居官大节,则母教之助为多。”
无论是清廉自守的范仲淹,还是严于教子的唐母,也无论是三迁的孟母,还是杀彘的曾子,他们的认知和行动都证明,家庭环境、家风建设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好的家教,胜过最好的学校;好的家风,胜过万贯家产。与上面谈及的模范父母相反的例子,历史上也比比皆是。南汉由刘 创立,其孙降宋,宋真宗赐其白金百两,事后对宰相说:“刘 子孙,生活大都窘困,就因为他们平时一味奢侈,从来不知稼穑艰难。”当初锦衣玉食,此时只能在人家跟前摇尾巴过日子,这不是很够发人深省吗?清末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与魏源一起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提出“变功令”、“更法”等主张,为人尊崇。而他却疏于对儿子龚橙的教育,迁就儿子的不良习惯。他死后龚橙越发无人管教,放荡不羁,终日吃喝嫖赌,最后沦落为可耻的民族败类,竟然引洋兵闯入圆明园……纵观历史,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也有不少沉痛的教训。那些人间悲剧的背后,除了悲剧肇造者放纵自我、不能自律的因素外,家教的疏忽、家风的污浊,也总是难辞其咎。
三
家教家风与整个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有着密切关联。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或国家遭遇道德文化挑战,民智待开、民风待举之时,家教和家风的地位和作用便更为凸显,更值得社会关注、激励、期待。培养一个正直、诚信、善良、勤奋、宽厚的好孩子,使其成长为一名每天都能坦然面对世界和自己内心的好公民,建树一个风清气正的拥有无比珍贵信任的好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期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参与与支持。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传承一脉的好家风,即使物质财富再丰富,现代化程度再高,也不是我们所期盼的理想社会。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风,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让健康的细胞在持续不断地传递、聚合、裂变、放大中,生发激荡成时代新风尚和历史大潮流,不断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聂荣臻元帅在88岁高龄那年,向全国家长倾吐肺腑之言:“家庭之道贵以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现代人的健康标准,应是身体上健康与心理上健康的统一,而心理健康,关键是品德和人格诸方面的培育。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养成他们有耐劳作为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先生的话是70多年前讲的,今天对我们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遗憾的是,我们今天一些家长,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使他们缺乏搏击风浪的翅膀;要么只关注他们智力的发展,而忽略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培育和高尚道德的养成;要么由于自己言传身教的误导,使孩子沾染了种种不良习气。凡此种种,都难免“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习总书记在春节这个万家团圆的喜庆日子里,对全国所有的家庭寄予厚望,希望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其中的新意和深意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把中国传统家教家风中蕴含的勤俭持家、诚实为人、宽厚处事、崇学尊礼、温良恭让、善良宽容等美好元素融进每一个人的血脉中,并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大家共同的认知和行动,那么,每个家庭就能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人人积极向上的发动机,从而由家风带动社风、民风,进而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那就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和谐气象满眼春!(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