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家风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 滋育厚植廉洁从政底蕴基础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3-07-1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反腐倡廉的内容更是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华文化的原典,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反腐倡廉思想营养,在深入研究、思考、品味、自省中做到以史为鉴,让崇德向善和遵规守纪相辅而行,对我们坚持道德高标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有裨益。

  廉政为本,决不忘本 

  廉政为本,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之精华。廉者,政之本也。对为官从政者来说,廉政、清廉是本、是根。清朝名臣曾国藩曾建“八本堂”,其家训中有一条“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要求家族子弟做官以廉为本。《周礼》中记载,当时考核官吏有“六廉”标准,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每条都是“廉”字当头,体现了“廉”是为政之本的精神。廉者,政之始也。即为官从政从一开始就要保持廉洁。《易经》里讲,“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意思是不可追求荣华而谋取禄位,也就是当官不能发财,发财不能当官。既享有权力,又贪恋财富,就可能滑入腐败深渊。廉者,政之归宿。处理政商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古代先贤早就给出了回答。明朝庄元臣在《叔苴子?内篇》中讲,“君子之为君子也,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人逸”,这也应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论断,即为官从政者要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首位,为国家前途命运分忧,为天下人民福祉出力,而不是与他人攀比生活的奢华与安逸。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最需要善始善终的就是清廉为官。“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司马光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没有欲望,就不会受它驱使、不会受它管制。做到善始善终,一开始就要保持廉洁、勤俭,而且要持之以恒,永葆“廉”和“俭”。

  古语讲,大臣法,小臣廉。即大臣能奉公守法,地方官吏就会清正廉明。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重拳惩恶反腐,党心民心大振。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党中央真正做到了以上率下。我们强调要求上级以身作则,为下级做好示范、当好榜样,一级向一级传导压力,一级为一级作出表率。

  自省自警,勤俭戒奢 

  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要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四知、三足、二止、一俭”的思想。所谓“四知”,即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所谓“三足”,即知足之足,常足矣;所谓“两止”,即当止则止;所谓“一俭”,即倡导勤俭。

  关于“四知”。东汉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昌邑县令王密半夜前往送礼,被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阐明了加强自我约束的道理,被传为佳话。清人叶存仁也讲,“不畏人知畏己知”,这就是自我约束的高境界。

  关于“三足”。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知足之足,常足矣。其中第一个“足”是要知足,第二个“足”是知足的内涵,第三个“足”指什么是最终的满足。诸多反面典型往往都是由于不知足,常不知足,贪得无厌,最后出了问题。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讲“知足不辱”,意思是常知足常满足,保持清廉,就不会受辱。苏东坡也曾在黄州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莫嫌銮辂重,终胜盐车苦”,意思是,与普通老百姓比,自己生活还是更好一些,要懂得知足。

  关于“两止”。两止,即当止则止。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知止不殆”,即知道止就没有危险。司马迁在《史记?范雎列传》中讲,“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有欲望满足了,但是不知道适可而止,已得到的也会失去。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天底下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必须做到当止则止。

  关于“一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勤俭由来已久,先贤都倡导勤俭。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写道:“俭,德之共也。”凡是道德水准高的人,往往都有勤俭朴素的共性。我们强调的俭,并不是说要当苦行僧,无端地搞节衣缩食,而是强调要弘扬勤俭节约之风,不能奢侈浪费。无论国家、民族,还是家庭、个人,一旦奢靡浪费成风,必定是没有前途的。党员干部务必要弘扬勤俭精神。

  大医之道,大医之效 

  古语讲,小医医人,大医医国。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也曾讲,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力度前所未有。对党和国家来说,党中央就是在行大医之道,正收到大医之效。当前,我们要贯彻《准则》《条例》,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格执纪问责,从未病、将病开始医治。落实“四种形态”,既要抓执纪办案,又要坚持纪在法前,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就早提醒、早纠正,有违纪问题就早查处,从小毛病抓起,在小问题上严起,做到抓早抓小、动辄则咎,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及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养心育心,重视心学 

  对人来说,信仰、境界、意念、理念等都源自人心,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人心。因此,严以修身要敢于在心性的方寸之间狠下功夫,“用四两重的人心拨动百斤重的躯体”。党员干部之所以违纪违法,根本原因就是理想信念、精神信仰出了问题。我们倡导在心学上下功夫,目的就是要解决思想境界的问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个人的境界高不高、净不净,关键在于心。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其艺术和人生的境界都达到了高峰。他在《前赤壁赋》中讲,“天地广大,万物茂盛,江河美好,夜色静美,人在其中,惬意享受”,但又讲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体现了其宽广的心胸,体现了对人与物关系的认识。

  修心,就要加强修养。共产党人心学,要义在于加强修养,修理想信念、毅力品格和价值观念。心学原是明代大儒、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他认为致良知最核心的问题是无私。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强调修心学,就要做好自己心的“城防司令”,自己攻自己、自己守自己,自己破自己、自己保自己。筑起心的长城,就是要构筑生命的“内时空”,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重视心学,特别要注重用好“慎文化”。慎,就是要小心,勿、毋、莫,不能为的事情坚决不为,严令禁止的事情坚决不做。父母之托、同志之托、朋友之托,都要慎之又慎、慎重行事。《易经》“震卦”有言,“恐致福也”。我们要认真品味这句话蕴含的深意。要慎独,做到暗室不欺。要慎友,特别是要与企业家、商人保持“亲”、“清”的关系,构建良好政商关系。此外还要慎微、慎始、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廉洁齐家,家风连着党风 

  齐家是廉之基,廉是齐家之始,家风连着党风。我们党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中国古训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先贤的人生几部曲,其中齐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立有百年家规,明确要求凡是家里有人做官的,大家都不要去沾光,家中有困难的大家一起帮忙解决。而一旦做了贪官,就会受到整个家族的惩戒,“生不得入族门,死不得入宗祠”。因此,郑氏家族出仕为官者多达173人,但无一人因贪墨而被罢官。清朝汪祖辉讲,身之不俭,不能范家,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司马光的家训《训俭示康》提倡戒奢尚俭。诸葛亮的《诫子书》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些都是良好家风的典范。

  总结古代先贤治家传家宝,有四个方面。一是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传家究竟传什么?正如林则徐所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二是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治国须从治家开始。三是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观察勤俭持家的家德如何,就知道这个家族运势的长短。治家不严,家庭也很难有出息。四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要注重精神财富的传承,形成良好的家德家风,家庭精神财富才能传得久远、成就后人。

  畏法度者最快活,守规矩者最自由 

  畏法度者最快活,守规矩者最自由,与我们做遵规守纪党员的目标要求高度一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古人讲,绳墨以求直线,秤以权轻重,规以求圆,矩以划方。《史记》中说,“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凡事皆有规矩,我们要敬畏规矩。遵纪守法,敬畏规矩,才会有作为,这也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明史》中记载,朱元璋有一次召集大臣,问何种人最快活,有人说富甲一方者,有的说大学问家。大臣王纲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很是赞赏。大量的反面教材也印证了这一点。违法乱纪者都因不畏法度,最终身陷囹圄。自由的最高境界,就是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大辩证法。孔子讲的欲,是君子之欲,在规矩法则限度之内的欲。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就是尊重规矩、遵纪守法,培养高尚情操,有健康的情趣和爱好,知足适可而止。(李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