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多年前,《曾文正公家书》问世,被读书人奉为治家宝典。
30年前,《曾国藩全集》出版,曾国藩又一次受到广泛关注。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久负盛名的曾国藩家规产生了兴趣,比如“八诀”和“八本”。那么,“八诀”“八本”是如何形成的?对曾氏后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当下又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
请您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去领会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吧!
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乳名宽一,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毛泽东青年时代细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并由衷赞叹:“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韶山毛泽东遗物馆至今还保存了四本他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每本封面都有他当年的签名——“詠芝珍藏”。
“八诀”家规
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高嵋山下的白玉堂,是曾国藩的诞生地。大厅门联“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弟同科”,正堂神龛对联“敬祖宗一炷清香,必恭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历历在目,彰显着曾氏耕读孝友的本色。
曾氏的家规,起源于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据《大界墓表》载,星冈公年轻时,染上纨绔之习,飙马成瘾,性情懒惰,“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致使玩物丧志,学业荒芜。长辈们讥讽他是浮薄浪儿,将成为“败家子”。一语刺痛浪子心,星冈公从此“立起自责”,悔过自新,“终身未明而起”,开山垦荒,凿石决壤,连通成片十数畛,成为立家基业。并且,他还总结出“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诀,成为曾氏家族的传家宝。
《曾国藩研究》执行主编 胡卫平:
治家八诀是什么呢?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考就是祭祀祖宗。宝就是说人待人无价之宝。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孝子。星冈公一声咳嗽,他会应声而至;一句呵斥,他皆躬身聆听。并且,拟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令曾国藩书挂于堂中,以示共勉传承。
曾麟书是曾氏几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考了十七次,四十三岁才考中秀才。为了望子成龙,他在白玉堂旁边创办私塾——利见斋,曾国藩在这里读书到十多岁。
在祖父耕读治家之道和父亲孝顺苦学精神的熏陶下,28岁的曾国藩终于金榜题名进入翰林之列。全家高兴之时,星冈公却是冷静如常告诉家人:“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曾国藩进京前,毕恭毕敬向祖父请示:“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曾星冈语重心长地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尔若不傲,便好全了。”曾麟书也告诫儿子,要“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曾国藩做官30多年,位极人臣,但他常常教育兄弟子侄,要牢记一辈子在家务农的祖父定下来的家规,那就是:“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