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家风
王羲之:书圣翰墨香 家规越千年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2-09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其书法发展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尽善尽美”“古今之冠”,影响极为深远。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书法各体皆精,行草尤佳,号“破体”,富豪迈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与父齐名,有“二王”之称。有墨迹《鸭头丸帖》等存世。 

  王羲之晚年故居位于浙江绍兴嵊州市东30公里处的金庭镇。嵊州《金庭王氏族谱》记载:“(王羲之)入剡,经金庭,见天姥、香炉、卓剑、放鹤诸峰,以为奇丽幽渺,隔绝尘世,眷恋不能已,遂筑馆居焉。”后王氏子孙舍宅为观,称名金真馆,后又改称金真宫;南齐时,道士褚伯玉奏改为金庭观。现辟为王羲之故居旅游区,以王羲之墓为核心,包含金庭观、书画廊、书圣殿、雪溪书院、右军祠等建筑。

  金庭镇华堂村是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王羲之晚年立家金庭,筑室隐居。第二十六世孙王弘基又从金庭观迁居卧猊山麓,自此,王氏在华堂扎根。宋末元初,第三十三世孙王迈伐木平土,“肇营广厦”。因王氏子孙后代多擅书画,将书画悬于厅堂,其宅有“画堂”之称,后“画堂”易作村名“华堂”。经过近千年的繁衍发展,华堂村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保留了一大批明清以来的街道建筑和人文景观。华堂村现有古村面积10万余平方米,除了祠堂、庵堂、民宅、牌坊、店铺、池塘、水井之外,还有55座老台门、3200米鹅卵石街巷、357米九曲水圳,历史上曾有“十庙十庵十祠堂”之称。

金庭王氏家训 

  王羲之出自著名世家望族琅琊王氏,代代有传家规家训。王羲之本人及其子孙也多有课教子孙、立身治业的治家理念,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清乾隆年间重修《金庭王氏族谱》时,时任嵊县教谕周咨询把口耳相传的王氏家训写入《金庭王氏族谱》序文之中,内容为:“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当地王氏后人根据居舍门额、回廊题字和治家格言,又加了“敦厚退让,积善余庆”8个字。这24字从治国的高度、国与家的关系开篇,最后落实到如何“做人”,要求子孙以“和”“孝”“规” “学”“义”为核心理念来为人处世,可谓环环相扣,具体而微。

  除24字家训外,《金庭王氏族谱》“凡例”一节还载有26条族规,条目细致严密,划出当为与不可为之事。例如不准在宗祠等公共空间堆放稻麦杂物,违者重责重罚;对“嘉言善行”“从实登载”,旨在“彰先德示后人”,尽显扬善抑恶之族风。

  ●视频脚本 

王羲之:书圣翰墨香 家规越千年 

  浙江嵊州金庭镇华堂村。青山四合,流水环绕。飞檐翘角的殿宇、青砖灰瓦的民居参差错落。上书“书圣”二字的牌坊巍然耸立。

  初夏时节,微微煦风已带几分阳光灼热。华堂,这个古朴而幽静的山村中,一群身穿汉服的少儿,正在挥毫泼墨,比赛书法。这些神态俨然的小书家,或凝神运笔,或潇洒挥毫。奔放流畅的行草、朴拙典雅的篆隶,各种书体各呈风采,而内容只有一类:羲之家训,优秀家风。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绍兴嵊州金庭镇),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职。他的书艺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开创妍美流畅的新书体——行草书,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魏晋时期,虽然长期动乱,但士人注重修身立德自成风流,王羲之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王羲之的身上,既显现着超脱、豪放的魏晋风流,也流淌着儒家的精神因子。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民本民生的意识,一直贯穿在他的言行之中,最终凝结为王羲之的家规家训。 

  在兰亭这块昔日王羲之以诗会友、曲水流觞、挥毫写下《兰亭集序》的圣地,魏晋之风依稀犹存。这鹅池之鹅,为王羲之所爱宠,洁白清高。十八缸前,“太”字碑下,常会有游人驻足流连。

  遥想当年王献之彻悟父亲“练尽十八缸水”的教诲,不图捷径、勤学苦练,终成一代书法宗师的故事,常使人感慨规矩严谨的家风对后代成长之影响。

  王氏家规家训还有这么一个源头故事——

  一次,王羲之与好友许玄度结伴去奉化一带采药。夜宿小客栈时,遇见两兄弟因争夺资财,动辄斗殴,最后弟弟竟然把哥哥打死了。王羲之对许玄度说:“此二子残忍如此,不知你我后辈如何?”回到家后,忧心忡忡的王羲之把自己所见的事情告诉儿子,并写下了“敦、厚、退、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牢记践行,一代代地往下传。

  东晋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立家金庭、筑室隐居,谢世后葬于故居不远处瀑布山南麓。后来,子孙筑室为庐守墓,久而久之,王氏子孙遂在此繁衍生息,并取村名为“华堂村”。从此,王氏后裔如一棵大树在这片沃土深深扎根。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华堂村就成立了金庭书会,开办书法学校,传承羲之遗风。但王氏后人认为,祖上的家规家训也是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作为后人,在弘扬书艺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家规,用家规家训的精神内涵去教育激励下一代。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主任、王羲之第五十五世孙 王鑫军: 

  王氏家规家训一共才24个字: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不过它的起点很高,笫一句“上治下治”,说的就是治国与治家的基本道理。既是寓意国治才能家治,国泰才能民安,达到上下和谐,也是告诫子孙为官要以身作则,下级才会服你;上辈人要为后辈人作出楷模,后辈人才能学好。所以这寥寥24个字,包括了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有高度、有广度、有大家风范。 

  打开《金庭王氏族谱》,在《凡例》一节载有26条族规,条目细致严密。例如不准在宗祠等公共空间堆放稻麦杂物,不准砍伐私人坟地、住宅周围、田埂路旁的树木等,违者家长集众开祠,重责重罚。

  族规对惩恶扬善作了明确有效的规定:“倘若不肖子孙犯奸作盗、败坏彝伦、玷辱宗风者,家长会众开祠重惩,若其怙终不悛,会同十递送官,尽法重处,削去谱传,不许复入。”

  而对好人好事,族规规定凡“嘉言善行”“从实登载”,对未有传但一言一行有可取之处的人,族谱里应“略述数语”,旨在“彰先德示后人”。 

  走进古风沛然的华堂村,有一条水渠特别吸引人的注意。这条被当地人称为“九曲水圳”的人工水渠石质已黝黑、滑润,显示着岁月沧桑。据史料记载,这条水渠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为王羲之三十六世孙王琼之妻石氏所建。当年为方便村民的吃水用水,她变卖首饰与嫁妆,从村外平溪江引入清水,筑起了这条总长357米的水圳。数百年沧桑变换,如今华堂已是有着6000人口的大村,但这条水圳一直保存完好,清流如故,并依然发挥着作用。

  村里留存着一则《水圳公约》,用“分时段分功能用水”的办法,规定早上6点前后在此淘米洗菜,中午可以洗汰衣服之类,而下街头一潭(最后一个埠头)专供洗马桶和皮桶。村民们还自发衍生出了最原始的村庄治理“监督文化”,即“左邻监督右舍、下游监督上游、下午监督上午”。就这样日复一日,自古到今,村民们自觉遵行规矩在自家门前屋后取用清水,恪守公德,决不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嵊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钱宁儿: 

  村风民风的好坏,常常取决于这地方的家风如何,乡规民约如何。华堂村有今天的面貌,靠的就是王氏家规家训中“胸怀大局,心存敬畏”的精神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据史料记载,金庭王氏家族从南北朝以来,共走出了20位御史官,留下了廉明、正直的口碑,名垂青史。今日华堂村依然清流照人,清风扑面。以规矩树家风,以家风带社风,凭着1600余年悠长的一抹墨香、一股清气,华堂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江南规矩第一村”。

  嵊州市金庭镇党委书记 徐有敏: 

  华堂古村是绍兴市最大的行政村,有近6000人口,其中4000多是王羲之后裔。近年来,全村100多名党员干部没有出现违纪违规现象,而且还涌现出了王禄喜那样的好干部,这跟以家训树家风,以家风促党风、政风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家训的熏陶作用非常明显。 

  清风起笔端,正气贯天地。明代项穆曾说:“古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 

  如今,在书法圣地兰亭,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廉洁种子的全国中小学生廉洁文化书法创作邀请赛已历三届,每届都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书圣遗风千百年来不仅影响了王氏后人,更成为一脉优良社会风尚的精神之源。

  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 王伯军: 

  我们研究历史,发掘历史宝藏,不是凭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那些优秀的历史文化成为我们当代人的精神力量。金庭王氏后人从家规中提炼出孝顺、和睦、守规、好义、勤学这些精神内质,这对培育有道德有教养的当代公民,很有现实意义。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烁烁之金。“中国书法朝圣节”是华堂村的盛大节日,也是一场追怀祖先遗风、以书会友的精神盛宴。著名书法家沈鹏在羲之墓前,写下墨香浓浓的诗句:“书圣陵前书本真”,喟叹王氏遗风规训流光弥远,光照千年。诗人黄亚洲走进华堂村,作了这样的吟诵:

  走进华堂古村,这一路

  你可以走成楷书、草书、行书

  全凭心情而定

  瞻仰书圣

  心里先要把握好自己,这

  犹如握笔……

  是的,后继者们正握笔奋力,满怀信心,挥写着美好灿烂的未来。

  ●小视频 

  题扇桥与躲婆弄 

  书圣王羲之,当年贵为右将军、会稽内史的他,为人十分平易近人。(绍兴城内)这座历史古桥,这条极不显眼的简陋小巷,流传着一个千年不衰、妇孺皆知的故事。

  相传(当年)此石桥脚下有一位老妪,以卖扇为生。有一天,王羲之与她相遇,闲聊之中知道老妪生意不好,生计艰难,不由心生怜悯,于是对老妪说:“老阿婆,且把你的扇子给我,我给你扇上写几个字,这扇子不仅好卖,还能卖好价钱。”卖扇的老阿婆将信将疑,但看到对方一介书生、风度翩翩,又如此热心,便把扇子给了他。王羲之欣然命笔,在扇子上写字题款后,又对老妪说:“老阿婆,你这刻拿它去卖,原来卖三文钱一把,你只须说此扇由王羲之题词,即可卖100文。”老妪照着去卖,果然一吆喝,行人很快围拢过来,一篮扇子一抢而光。那个老阿婆心里很感激,备了一份薄礼,次日守在桥头等候王羲之,想表一下谢意。不料,王羲之却再也没等到。原来,王羲之见老阿婆拿着礼品候人,明白了怎么回事,就转进了就近的一条小弄,躲避开来。后人为纪念这段“书圣”的佳话,就把这座小石桥命名为“题扇桥”,那条小弄堂命名为“躲婆弄”,并一一记载于史册。

  时光在流逝,但王羲之敦厚、仁义之风千古不泯,久久温暖着后人的心。

  ●王羲之·金庭王氏家训摘编 

睦宗族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译文】 

  国治家治,家国同治;孝敬长辈,和睦家族。 

尽职分 

  执事有恪①,厥②功为懋③。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注释】 

  ①恪:谨慎而恭敬,有“恪守”之意。 

  ②厥:其,代词。 

  ③懋(mào):劝勉;勉励。 

  【译文】 

  管事办事,讲究法度;谨慎严密,遵守规矩。立功尽职,人之本分;不应自傲,更需努力。 

和为贵 

  敦厚退让,积善余庆①。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注释】 

  ①积善余庆: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译文】 

  与人为善,融洽相处,品行忠厚,礼让三分;多做善事,造福子孙。 

严家法 

  我族素称仁厚之乡、礼仪之族,倘有不肖子孙犯奸作盗,败坏彝伦①,玷辱宗风者,家长会众开祠重惩;若其怙终不悛②,会同十③递送官,尽法重处,削去谱传,不许复入。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凡例》

  【注释】 

  ①彝伦:彝,法度;常规。伦,伦理。指伦常道德。 

  ②怙终不悛:怙,依靠;悛,悔改。有所恃而终不悔改。 

  ③十:通“什”,为古代户籍单位,十户为一什。 

  【译文】 

  我们家族一向以仁厚知礼节著称,倘若有不肖子孙作奸犯科、败坏伦理道德,辱没宗族风尚的,由族长集合族人在祠堂里对其施以重罚。如果还不知悔改,就会同邻里将其押送官府,按照律法从重处理,并删去他的谱牒传记,不许他再入族谱。  

  ●专家观点 

  黄亚洲:横竖撇捺间隐藏立身之规 

  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其精神世界的思路演绎,蕴含了民族的整体感。他将修身养性视为名门望族丕振家声的必行之举,也上升到国治家治的高度。恰如他的书道,既讲究个性表达,也讲究整体布局。

  他在家训里强调,王氏后裔所遵奉的“孝敬和睦、遵守规矩、尽职不傲、敦厚退让、与人为善”这一类道德要求,须是“上治下治”的,也就是说,在上者要以身作则,全国的百姓也须模范遵守,讲究的是“匹夫有责”“人尽其力”。

  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必须模范遵守。王羲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人人都必须回答的严峻课题,也向我们指明了一条“从我做起”的现实路径。

  因此,当我们驻足于王羲之的书作面前,赞叹其俊秀刚健之时,也不要忘记在这位书圣的每一处细小的横竖撇捺之间,也隐藏着我们每个人的立身规矩。

  试作诗两首咏曰:

  一、华堂古村,王羲之隐居地 

  走进华堂古村,这一路

  你可以走成楷书、草书、行书

  全凭心情而定

  瞻仰书圣

  心里先要把握好自己,这

  犹如握笔

  村前的金庭江是这样理智,在没有流入

  王羲之的砚台之前

  一直保持得这么清澈,供白鹅扇翅

  王羲之的第五十五代孙,作了向导

  他告诉我们这个村有九成人姓王

  我当即就明白了,这本家谱

  是王羲之的字帖,原汁原味

  这个村子的水系相当奇怪

  那条金庭江突然散成发辫,流经家家户户

  然后再汇流,一起流向田野

  我于是知道,这般的疏疏密密,也是

  一种书法

  对此,我还有另外一个猜想

  或许这村子的一千三百多户,家家有砚、人人洗笔

  金庭江知道王氏的后代,最是

  离不开水

  随着这条善良的水,我走出村子

  走成收笔的最后一捺

  向导宽容,说我这个字今天走得还算像样

  可以收入王氏字帖

  二、金庭观,王羲之晚年修道处 

  此是道教第二十七洞天,所以第一排建筑是道家山门

  我随着紫气,缓步走进黄昏

  第二排建筑叫我惊诧,乃是一座大雄宝殿

  据说,此乃佛教兴起的印痕

  王氏后人从此每一回都点两炷清香

  一炷敬佛祖,一炷送真人

  第三排建筑更使我瞠目,竟是“雪溪书院”

  童子有才,诵读孔孟声声

  我曾在北方,见过儒释道三教一炉

  而今,在王羲之的隐居地

  又见智慧拼居,博大精深

  恐怕这一切的缘故

  也是为了书圣

  中国文字的书写,需要

  太多的学问

  (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作家  黄亚洲)

劳江海:圣人必有境界,境界必有智慧 

  大凡圣人者,必集大成者也。譬如画圣、药圣、茶圣、诗圣……皆执行业之牛耳。王羲之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畅的今体书风,世称“书圣”。大圣人,必有大境界;大境界必有大智慧。王氏家训,寥寥数语,却折射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邃的思想光芒。

  仁爱孝义的儒家心灵。上治才能下治,下治必先上治;敬宗才能睦族,睦族必先敬宗。家训贯穿着浓厚的忠孝礼义思想。孝义是外壳,仁爱是内核。家训是众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注脚。

  天人合一的道家风骨。二王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情飘逸,其性豁达,体现的是一种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境界。家训“执事有恪,厥功为懋”,说明有了高尚的精神理想追求,有了高雅的情趣生活追求,必然会事业精进,功业有成。

  悲悯慈善的释家情怀。释家文化讲究“良善为本,慈悲为怀”。王氏家训“敦厚退让,积善余庆”,体现的就是一种积德行善的释家文化。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王氏家训,泽被后世,恩荫千年,小至家、大至国,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劳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