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廉隅的品行,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养成”
刘伯承认为,对于子女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抓起,这样才有利于子女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他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们“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的道理,希望他们养成勤奋节俭的好习惯。
儿子刘蒙很小的时候,刘伯承就经常告诫他:“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他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经常同时也把刘蒙叫起来背书习字。
有一年秋天,刘伯承带领子女们去香山赏红叶。一家人刚到香山脚下,刘蒙就大喊:“冲啊!”他急着往上爬想争第一,结果还没到半山就累了,蹲在路边玩起来。刘伯承鼓励他一定要坚持爬到山顶,并边走边给他讲起了故事:四川有两个和尚,一贫一富,两人都想去佛教胜地普陀山。穷和尚凭一瓶、一碗,用了一年时间,不但到了普陀山,而且从普陀山回来了。而富和尚虽然富有,但始终没有行动,所以一辈子也没有去成普陀山。故事讲完,刘伯承问刘蒙:“普陀山离我们四川有几千里的路程。可是穷和尚去了,富和尚反而没去成。你说这是为什么?”刘蒙抢答道:“因为富和尚光想去,没有实际行动呗。”刘伯承这才点题:“对。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条道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努力,难可以转化为易。如果你不去努力,易也可以转化为难。我知道你在学习上有个毛病,缺乏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才行。”听了父亲这个故事,刘蒙不得不信服。
从香山回到家后,刘伯承就去开会了,但他嘱咐妻子汪荣华拿一篇古文《为学》让刘蒙好好看看,并把他年轻时用于自勉的话写在一张书签上送给刘蒙。书签上写的是:“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汪荣华告诉刘蒙: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家学一遍,我就学十遍,人家学十遍,我就学百遍。一个人可以用勤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良好的成绩。刘蒙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这就是“勤能补拙”的道理。
刘伯承深知“廉隅的品行,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养成”,高尚的生活,往往与勤劳和节俭相伴。新中国成立之初,刘伯承就深刻指出:“虚假的资产阶级生活,会养成真实的资产阶级意识,让大家注意不要因为党和人民给了我们优越的生活条件,就脱离群众,忘记人民,贪图享受,追求个人升官发财,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他一生简朴,知行合一。1985年,当129师的老部下去看望他时,看到他家客厅摆的还是那套用了20多年的旧沙发,沙发套那几块深蓝色或浅蓝色的大补丁,显然不是一次补上去的。他还经常跟汪荣华说:“对孩子的生活,更要特别严格要求才行。不能让他们产生一种盲目的优越感,要让他们多向工农子弟学习。”
在他的带动下,子女们的吃穿用都很简单。刘蒙直到上中学穿的还是他姐姐穿过的女式旧军装。一些淘气的同学取笑他,叫他“黄皮”。刘蒙自尊心强,回到家里,嘟着嘴跟汪荣华说:“以后我不穿这女式黄军装了。人家都笑话我。”汪荣华笑道:“是啊,你都大了,等这件衣服穿破了之后,就不再让你穿女式衣服了。”过了一会儿,她又说:“你在生活上要向爸爸学习。你看他的棉鞋穿了好多年,补了好几次,不是还在穿吗?穿着干净整齐就行了。”父辈的精神旗帜,就这样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强劲动力。(郑林华 撰稿 摘自《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好家风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