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家风
罗荣桓:“不能对我有其他依靠”
来源:吉林省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0-12-27


  罗荣桓:“不能对我有其他依靠”

  罗荣桓在大女儿罗玉英出生后就去参加秋收起义了,罗玉英一直生活在湖南衡东老家,直到1950年初才和丈夫陈卓到北京与离别20多年的父亲相聚。

  离开家乡前,乡亲们听说罗荣桓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委,都高兴地向她祝贺,有人还用旧社会的老眼光看共产党:“你爸爸当了大官,以后你可有依靠了,啥事也不用操心了。”听了乡亲们这些议论,罗玉英心里美滋滋的。罗荣桓从她一封来信中察觉到了这种思想,立即回信教育她:

  你爸爸二十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想的是在做官,更没有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之待遇外,一无私有。你弟妹们的上学是由国家直接供给,不要我负担,我亦无法负担。因此陈卓等来此,也只能帮其进入学校,不能对我有其他依靠。

  罗荣桓的教育对罗玉英的思想震动很大。来到北京后,一次,她问父亲:“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罗荣桓告诉她:“就是为人民做事情哟,吃人民的,不为人民做事怎么行?我就只有一个肾了,还在为人民做事情。”罗荣桓以一种幸存者的心态感叹道:“多少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们必须努力为党工作,保卫好、建设好这个新中国,才对得起他们啊!”

  由于在老家没能上学读书,罗玉英刚到北京时文化水平很低。罗荣桓要求她努力学习:“不识字怎么能为人民多办事,办好事情呢?”罗玉英当时已经20多岁,又刚生完孩子,记忆力退步,对识字读书颇感为难,罗荣桓便鼓励她:关键在有没有决心。他还告诉女儿可以用读报纸上文章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既识了字,学到了文化,又可以了解政治时事,开阔眼界。”在父亲的鼓励指导下,罗玉英刻苦学习,到1950年底就考上了工农速成中学预备班,此后她更加刻苦学习文化了。

  罗荣桓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多方面的。他常讲,艰苦奋斗是传家宝,有了它就不会忘本,就不会脱离群众,就能始终精神振奋,斗志旺盛,永葆革命青春。

  罗玉英刚到北京不久,一次她准备到街上去补一条破了的裤子,正巧被罗荣桓看到,当即批评她:“为什么不自己补?刚出来就忘本啰!”她的脸一下子红了。此后她时常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忘本!罗荣桓还经常嘱咐罗玉英、陈卓夫妇:“你们不但要工作好,学习好,还必须教育好子女。”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注意对孩子严格要求,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1954年,由于身体不好,罗玉英难以坚持学习,便要求提前分配工作,这得到了罗荣桓支持。她满以为父亲为了照顾她的身体,一定会在城里的大机关给她找一个合适工作。没想到罗荣桓却要她到工农群众中去,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去学习,去锻炼自己。不久,组织上把她分配到北京郊区一个农场。农场条件比较艰苦,交通也不方便,每周六她要步行10多里路乘公共汽车回家,这对于一个孩子才三四岁的年轻妈妈来说,确实不是易事。两年多里,她和农场职工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不但思想得到锻炼,还学到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身体也有明显好转。由于各方面表现好,1955年她光荣入党。

  1961年冬,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罗荣桓到广州养病,路过湖南老家时,他叫罗玉英夫妻俩代他回老家看看。行前他再三叮嘱:要问候村里的贫下中农,绝对不要搞特殊化,吃饭要交钱,老乡家请客不要去。还要他们做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的生产情况。最后罗荣桓还给他们定了一条纪律:和社员一起参加农业劳动。罗玉英夫妇按照交代去做了,罗荣桓非常高兴。

  在罗荣桓的教导下,罗玉英后来也成为一个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政治工作者。(郑林华 撰稿 摘自《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好家风故事集》)